中国国民经济总产值虽位居世界前十之列,但底子簿、基础差、人口多。城市人口中的有薪阶层,文化体育消费只占总收入的3%左右。按这样的消费比例,中国足球市场是不该像现在这样火爆的。因为中国城市人口(还别算农村),其家庭建设,攒钱是第一要务,给自己置业,然后给儿子攒。而中等发达以上国家的老百姓,文化体育消费基本占总收入的20%以上,消费起来就显得很自然、不做作。
在中国,不是没人喜欢篮球、羽毛球、乒乓球、游泳、滑冰等项目,却偏有点儿钱全扔到足球上了,这其实是一种畸型。这里面除了足球运动本身的魅力外,还与人们并没有真正把足球看成一个竞技项目有关。转型期因生活发生变化而迷惘的人把足球当成出气筒,被牛仔文化鼓动得找不着北的人把足球当成宣泄的渠道,有狭隘民族意识的人把足球当成尊严和脸面……总之都在和足球过不去。
希腊人奋斗60年杀入世界杯,举国欢庆,下把又被踢回来,也不沮丧,照样玩儿。假如中国足球改革的领导者能有这种心态,假如媒体都能以更高的境界去看待足球,而不是玩命地炒作,届时中国足球也许能去掉浮躁,按其自身规律去发展。
相反,假如媒体和球迷,死咬住国奥和霍顿,把思维框死在足球里而不能解脱;假如老一辈足球工作者总是拘泥在“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身前身后名,可怜白发生”的情结里,那么,国奥队的失败就算白瞎了。